无数90后买第一双耐克、阿迪的地方,正在悄悄闭店。
90后程斌还历历在目,他人生的第一双耐克是在“滔搏运动”买的“白色空军1号”,那时候韩流男团正火,一身黑色搭配一双白色耐克,几乎就是街上最靓的仔。
“白色空军1号”至今依然流行,但滔搏运动,不知何时开始不火了。
滔搏运动,这一全国耐克阿迪等国际大牌最大的经销商之一,根据其半年报数据,截至2024年8月底,门店半年内净减331家。
曾经承载万千少男少女们运动梦的滔搏运动,怎么了?
一荣俱荣,一损先损
在代理、分销国际运动大牌上,滔搏一向是行业“一哥”。作为百丽国际拆分出来独立上市的企业,根据其2018年提交的招股书,滔搏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15.9%,高出第二名(据推断为宝胜国际)4.3%,位列行业第一。
不过这“老大哥”的位子滔搏坐得并不踏实,除了门店短暂在增长之后连年收缩,从营收和净利润这两大硬核数据上看,2021年起也伴随着门店收缩而出现颓势:
财报显示,2021/2022财年(2021年2月28日至2022年2月28日),滔搏营收为318.8亿元,同比下降11.48%,净利润为24.46亿元,同比下降11.68%。;2022/2023财年(2022年2月28日至2023年2月28日),滔搏营收为270.7亿元,同比下降15.07%,净利润为18.37亿元,同比下降24.93%。
虽然在2023/2024财年有了短暂的回升,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增长6.87%和20.49%,到了2024/2025财年又重现颓势,根据最新的半年报,滔搏营收为130.55亿元,同比减少7.9%;净利润为8.74亿元,同比减少34.7%。
滔搏遇到的问题,当然与实体零售环境的波动有关,不过在时尚产业独立分析师、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程伟雄看来,这与滔搏自身代理、分销品牌的情况有更大的关联。滞销、打折,在程伟雄看来,滔搏作为纯粹的分销商或渠道商,它的毛利润本身就难以扩大。例如一双售价1000元的鞋,进货价可能是600元,分销商只有400元的利润空间,它还要通过促销来获客,毛利润就进一步被挤压。在这基础上,如果代理的品牌出现问题,那么就需要更多的折扣,毛利润就更岌岌可危。
“滔搏遇到的问题,与它背后耐克、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的境况息息相关。”程伟雄说。早在2004年,滔搏就已经稳固成为耐克在国内的最大合作伙伴。同年,阿迪达斯亦与滔搏达成战略合作。阿迪达斯与耐克两大巨头,成为滔搏不可或缺的利润源泉。
在鞋服领域,耐克和阿迪达斯在中国市场遇冷已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。与滔搏2021年显现出颓势的时间线一致,自2021年起耐克在大中华区的营收就出现了下滑的态势,2022财年、2023财年从82.9亿美元分别降到了75.47亿美元和72.48亿美元。2025财年最新的第一季度数据依然不可观,大中华区营收为17亿美元,同比减少3%。
“耐克阿迪依赖症”,如何解救?
过往,这些国内体育零售经销商,主要借助和耐克、阿迪达斯的合作,赚得盆满钵满。耐克自1981年进入中国市场,阿迪达斯则在1997年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,两大巨头的中国市场飞速扩张史,也是这些体育零售经销商的发家史。
最近两年,这些国内体育零售经销商也已经意识到了,不能只依靠耐克和阿迪达斯。
以滔搏为例,尽管两巨头品牌在其营收中占比仍居高,但滔搏也早早地开始调整布局,加速拓展新品牌的合作。
目前,滔搏和PUMA、威富集团、亚瑟士和李宁等运动品牌合作,同时近两年连续牵手小众运动品牌和户外品牌,包括和HOKA品牌达成战略合作,和凯乐石、冷山等户外品牌合作。今年5月,滔搏将加拿大高端越野跑品牌norda引入中国市场,独家运营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。
如今,滔搏的线下运营门店虽已减至6144家,但单店面积却同比增长6%。
而关小店、开大店的目的是更专注服务和售后,以及消费者的购物体验,进一步笼络线下购物群体。
与此同时,线上也已发展出2000+小程序门店及100家店铺直播账号,滔博用户已有7360万,会员贡献率在销售额中占比96.4%。
显然线上和线下互相融合发展,就是为了有一天能“去阿迪、耐克化”。
整体消费环境趋于谨慎,不只是运动消费行业面对的挑战,线下消费遇冷,也不只是体育零售经销商面对的难题。真正稳健的运营,考验的正是这些公司预先布局和应对挑战的综合能力。